家庭心理防护指引
一、树立责任意识,为讲好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做准备
做家长,做新时代的好家长,是开启孩子幸福人生的关键一步。2015年发布的《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:
责任项 |
责任示例 |
依法履行家庭职责 |
2 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; 2 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; 2 与学校、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,避免缺教少护、教而不当,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。 |
严格遵守孩子成长规律 |
2 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、媒介素养教育; 2 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,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; 2 切实消除学校减负、家长增负,不问兴趣、盲目报班,不做“虎妈”、“狼爸”。 |
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|
2 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,系统掌握科学理念和方法,增强家庭教育本领; 2 提高自身素质,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; 2 积极主动和学校沟通孩子情况,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,推动校、家、社教育有机融合。 |
二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
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反映了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等各环境系统,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程度。该模型认为,孩子嵌套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列当中,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,而在微观系统,即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,家庭是最早出现的。
因此,做好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
01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
ü 高中时期,在自我意识方面,自我意识高涨,迎来“第二次飞跃”。这一时期要处理好“主题我”与“客体我”、“过去的我”与“现在的我”、“理想的我”与“现实的我”之间的矛盾,避免角色混乱。
ü 在认识方面,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,辩证思维迅速发展,思维具有批判性,元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。但认知状态容易受到情绪等因素影响。
ü 情绪发展方面,情绪体验更加强烈,但缺乏稳定性,具有两极性。情绪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。
ü 人际交往方面,亲子交往的时间和意愿减少,与同伴交往的内容逐渐深入。
02增进自我觉察,改进家庭不良互动模式
第一步:整理家庭信息,发现亲子互动问题
信息类型 |
信息搜集点 |
基本信息 |
家庭成员的职业、分工 |
孩子成长经历 |
l 童年看护者 l 搬家经历等 |
问题表现与历程 |
l 问题的表现是什么? l 何时产生?何时加重?何时减轻? |
问题互动 |
l 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有相似问题? l 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 l 孩子出现这个问题,有哪些潜在的好处? l 问题行为发生之前,周围环境如何?谁做了哪些事情? l 问题行为发生之后,谁会回应?做了哪些回应? l 回应之后,孩子的行为有哪些变化? l 变化后,相关人员有哪些回应? |
第二步:改变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
①清晰描述问题行为
②提炼核心影响因素:找出让问题加重或减轻的因素
③开启新的互动:父母要改变行为开启新的互动
03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
关键之处在于信息的编码、传输、接收。
我要说什么:信息编码很重要。如同样是传达“开卷有益”的重要性,讲故事可能比讲道理更容易达到沟通目的。
沟通的对象是谁:关注解码过程。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进行交谈。同样是讲述“开卷有益”的小故事,面对高中生和面对小学生所采用的描述应该是不同的。
用什么方式说:电话沟通、写信件、面对面交谈……哪一个能够实现沟通的目的呢?
哪些因素影响了沟通:不能忽略的背景多样性。如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否会影响您的信息编码过程呢?
2 非暴力沟通步骤
第一步:不带评论地观察
第二步:表达感受
第三步:明确需求
第四步:提出具体的请求